第29章 千古谏臣杨继盛-《十魔障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桌上别无他物,只有一支蜡烛,笔墨纸砚。此时,来人转过头来,吴真细看此人,原来是一位四十许的先生,身材瘦长,似乎弱不胜衣,清瘦的面庞,隐隐有些许皱纹。

    那位先生道,杨继盛啊杨继盛,你这篇《诛贼臣疏》,看来又难以写下去了。

    原来此人正是杨继盛。

    吴真只是粗通历史,据明史记载,嘉靖三十二年(1553年),杨继盛作《诛贼臣疏》,力劾严嵩“五奸十大罪”,遭诬陷下狱。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遇害,年四十。明穆宗即位后,以杨继盛为直谏诸臣之首,追赠太常少卿,谥号“忠愍”,世称“杨忠愍”,杨继盛,是千载名臣的榜样。

    吴真不禁落泪,见杨继盛操心国事如此,赶忙伸手拉过冷春秋。

    黑暗中二人点头,冷春秋掏出才子斗,将文运灵光从吴真舔破的窗纸,吹了进去。

    杨继盛正在沉吟,忽然急不可耐的操笔在手,他坐在桌边,在烛影摇曳下奋笔疾书。

    这篇名震古今的《诛贼臣疏》就此写成。此疏长约6000字,字字铿锵掷地有声,力陈严嵩五奸十大罪。

    杨继承写得痛快淋漓,吴真却陷入思索。杨继盛因写这篇疏而身死,倘若不写,抑或不死。

    不写此疏,不是杨继盛。

    杨继盛写完此疏,又反复吟哦数遍,勾消涂抹数次,只听杨继盛读道:况贼臣既去,豪杰必出,功赏既明,军威自振,如或再寇,用间设伏,决一死战,虽系谙达之颈枭济囊之头,臣敢许其特易易耳!外贼何忧其不除,贼患何忧其不绝乎!内贼既去,外贼既除,其致天下之太平何有!故臣欲舍死图报而必以讨贼臣为急也,然除外贼者臣等之责而去内贼者则皇上之事,臣感皇上知遇之厚不忍负,荷皇上再生之恩不能忘,感激无地,故不避万死,为此具本亲赍谨奏奉圣旨。

    吴真和冷春秋正欲在听,忽然耳边有人呼唤。

    寻声呼名法。

    吴真和冷春秋出了明史汗青楼,走出衣冠渡,步下虚名梯,心情却毫不放松,一脸沉重,步伐,不是解决危机的轻快,而是沉重。

    二手道人道,事情办成了,怎么不高兴?

    吴真道,杨继盛真是大贤,心有苍生社稷。忠臣为何如此下场?
    第(2/3)页